实践育人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价值导向。半岛手机版下载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充分结合美术类专业特点,围绕“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宗旨,积极整合学生骨干、辅导员、学业导师、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和非遗大师等力量,在实践育人领域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贯穿全年级的“四引四促”实践育人模式:学长引领促进使命担当,导师引路促进优良学风,行业引导促进技能提升,师徒引航促进文化自觉。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心铸魂,夯实学生思想引领,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涵养优良学风,有效提质赋能,弘扬工匠精神,增强文化自觉,筑牢文化自信,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长引领 促进使命担当
通过学长引领促进学生责任使命担当,形成良好的朋辈互助氛围,强化青年学生使命担当,实现共同成长。学院美术类专业积极组织优秀的高年级学长引领低年级学生成立教学项目小组和社会实践团队,在课程教学、班团一体化(姜维之班创建)建设、第二课堂社会实践中,利用学习与实践资料收集、市场调研及信息整合,了解项目统筹规划,致力乡村振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团队合作意识,提升沟通交流的能力,已经形成大学生专业实践教学朋辈互助良好氛围,有效增强学生责任感与使命感。
同时,美术类专业在学院党委和团委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学长引领下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和节假日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并将社会实践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中,实践规模增加,学生覆盖面广。实践主要围绕专业,开展“万名学子扶千村”专项,深入安康市汉阴县、宝鸡市千阳县、长安区西樊村、乔村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项目,还有红色主题墙绘等社会实践项目;学生足迹遍及全国多地,获得团省委、团中央立项多个,其中匠心拾遗团队入选2023年全国“三下乡”“新疆学子百村行”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全国100支优秀团队,多个项目入选“千校千项”;其中“公共艺术展”、“助力乡村振兴乔村墙绘”等多个项目连续登上陕西省教育厅微博,人民日报、陕西省教育厅门户网站、新浪陕西教育频道、网易陕西等主流媒体。
导师引路 促进优良学风
通过师德师风建设,让教师在做好“四个引路人”的使命中,以导师引路促进优良学风,培育和塑造时代新人。学院非常重视教师培养和学科专业教育,并不断强化养成教育、实践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教师精心钻研教学,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并围绕“学生中心”,在做好“四个引路人”中立德树人;在此基础上,将美术类专业教师的专业技法能力进行梳理,成立导师工作室,让教师在践行“四个引路人”的道路上,用教师自己的视野宽度拓宽学生的视野,以教师的深度思想引导学生能够达到较深的思想深度,不断浓厚优良学风,在有形和无形之中塑造时代新人。导师通过在课程中带入专项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专业表现进行进入工作室的人才遴选,入选学生进入工作室后通过专业实践,获得不同专业方向的技能提高指导,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具有工匠精神、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情怀的时代新人。
在导师引路指导下,学生不断夯实专业基础,提升专业素养。2020年以来分别在西安当代艺术馆、中大国际南门店、益田假日广场、龙湖星悦荟等开展学生作品展10余场;学院美术类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0余项,参与学生668人次,荣获省级及以上奖项20余项;学生参与“互联网+”项目超过1000人次,获省级及以上奖项多项;参与并获市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454项,覆盖学生746人次,各类奖项均呈现逐年稳步上升的良好局面。
行业引导 促进技能提升
通过行业引导促进专业技能提升,树立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青年学生的育人目标。学院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始终践行“知行合一”,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并在实践中锤炼良好品质;通过与陕西妇女手工艺协会、陕西省火凤凰耀州官窑有限公司、陕西华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景德镇湖田瓷社、关中民俗博物院等单位长期合作,在行业引导和师徒引航逐层递进中,深入开展大师工坊、德育和美育教育、实践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得到了职业岗位的深度实训,更加明确行业对人才岗位能力的需求标准;通过走近艺术技艺大师、劳动模范等,在一线岗位夯实自己的综合能力,进一步传承与弘扬工匠精神。2020年以来,“景德镇新青年湖田瓷社”、“北京中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华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西安分院”被评为学校校企合作优秀单位。2022年,“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深化合作协同育人——以《时尚工艺设计1》课程为例”、“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深化合作协同育人——以《时尚工艺设计1》课程为例”等荣获学校优秀校企合作案例。
师徒引航 促进文化自觉
营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浓厚氛围,通过师徒引航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觉,筑牢文化自信。结合专业课程计划及内容,邀请非遗大师与行业技术大咖进校园,开设大师工坊和非遗文化进课堂,进行短期的集中实践授课。2020年以来,学院依托地方文化研究,邀请杜钟勋、寄晓东、杨彦宏、付丹等10多位非遗大师,让陕西“泥叫叫”、“传统古法沥粉技艺”、合阳提线木偶、铜川“耀州窑”、渭南“澄城刺绣”、咸阳市武功市“馨绣”、贵州“挑花绣”、江西景德镇市“红绿彩”等十余个非遗文化走进课堂,通过师徒式的传帮带,讲传统技法手把手传授,在弘扬工匠精神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大韩民国驻西安总领事馆每年开展中韩服饰文化交流研讨会,通过中韩服饰文化交流与展示,拓宽国际视野,在服饰文化展示对比中,进一步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服饰文化与魅力;通过与大师和传统技法的深度接触,给学生带去行业前沿知识的拓展,并使学生能够在更高层次的研究领域发现自身的能力价值,充分拓展学生的未来专业发展路径,在不同文化的对比和研讨中,并进一步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根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文化自觉,筑牢文化自信,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理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的优秀作品,实现高素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第三届“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社非遗创新大赛中,学生作品《漆·韵》和《耀州印象》分别荣获非遗创新作品三等奖及优秀奖,学院《非遗进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项目获非遗教学成果三等奖;另外,以“四引四促”为基础,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总结凝练的《服装“四制化”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探索研究》获得第七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受到广泛好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学院将进一步推进实践育人改革,充分协调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实现实践育人共同参与、互相配合和齐抓共管,构筑实践育人大格局,打造实践育人大场域,搭建实践育人大平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推进实践育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做贡献、长才干,推动学院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